麦收时节
颍淮大地处处金黄
饱满的麦穗随风摆动
像是金色的波浪
唤醒了“蛰伏”的麦客
起身迎接收获的季节
今天(6月11日)
人民政协报聚焦阜阳麦客!
↓
每天一早,在阜阳市颍东区冉庙乡张桥村村西的麦地里,一场夏季抢收战打响,六七台联合收割机正在“吞食”着成熟的小麦,不远处的搂草机把散落的麦秸收拢成行,跟在后面的打捆机很快打出圆柱形的草垛,一辆叉车顺势叉起,堆放在前来搬运的货车上……
打响这场抢收战的麦客团队,过去只是跨区机械化收割小麦,而今,随着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分工的细化,麦客正悄然转型,其服务又增加了打捆、运输、销售小麦秸秆等新内容。
打捆天南地北现代麦客,是对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的农机手的一种敬称,又称为“铁麦客”。现代麦客与传统老麦客的最大区别,在于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以及农机跨区作业。针对麦客的跨区作业,政府开通绿色通道,给予免收过路过桥费的政策照顾。
“一亩地的小麦,从收割到打捆也就20多分钟。”张桥村村西的麦地上,手里拿着对讲机正在指挥调度的黄海涛告诉笔者,他们这个麦客团队来自天南地北,有东北来的,也有西北来的,大家为了同一目标走到了一起,组成了团队,成立了利民秸秆回收公司,而他本人是颍东区插花镇土生土长的麦客带队人。
黄海涛介绍,一个秸秆打捆组由5台机具组成,搂草机、打捆机、叉车、两台货车,采用租用方式,从全国各地招来,组成10个打捆组,免费打捆麦秸,利润主要来自于政府每亩补贴的20元秸秆综合利用奖励,以及回收后的秸秆销售到大型牛羊养殖场和菌菇种植基地的收入。“一个组一天可以打捆亩地,辛苦是辛苦点,但效益还是相当可观的。”
抢收走南闯北现代麦客队伍,机械收割是主力军。“从早上6点,一直干到晚上10点,长达16个小时的连续作业,要有3个机手换班才能完成。”张桥村有着30年农机驾驶经验的农机手冉标说,带队走南闯北的收割生涯,他整整干了13年。
“每年,从河南淮滨县收割到山东阳谷县,一季下来要干20多天。一台收割机一季纯收入有3万多元,干劲很大。”最多的时候,冉标买了3台收割机,前前后后更换更新了8台收割机。
在冉标的影响和带动下,张桥村的收割机由年2台增加到现在的1台。张桥村党总支书记冉兆亚说,“以前,一到午收,我们到处联系外地收割机。现在好了,本村的0多亩地小麦,3天就能收割完,打捆完,颗粒归仓做到了,秸秆综合利用也做到了。”
麦客队伍也有传承。年,冉标把张桥村农机跨区作业队队长袖标传给了农机手张志红,一位新麦客带队人。张志红说,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,收割机的普及率提高,作业范围越来越小,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。
“收割时间缩短到了10天左右,农机手的工资虽然上升到每天多元,但每亩地收割费降到了50元,一台收割机的纯收入由当初的3万多元降到了现在1万多元。”张志红说。
麦客适时转型竞争的激烈,让麦客遭遇了新的挑战。今年的麦场抢收,对于颍东区插花镇毛桥村农机手吕月金来说便是如此。
往年,常常是两个人一台机器轮流作业。这两天,吕月金一个人连续单干了1个小时。连日连轴转让他显得很疲倦,脸庞晒得发黑,眼睛熬得发红,稍一有空,便想倒头睡觉。吕月金表示,一来请农机手收割费用太高,二来收割期不出远门的话,也就一个星期时间,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。
这种感受,冉庙乡张桥村“第一麦客”冉标也深有体会。多年摸爬滚打,让他亲身感受到了麦客市场的“微妙变化”,迫切需要转型谋取生活新出路的想法,在他脑海中越来越强烈。
从年冉标购置了全村第一台收割机起,到年买了3台收割机开始跨区作业,再到年购买了全乡第一台秸秆还田机,冉标连续赚取好几桶金。年,他开始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业,当年又发展起养殖业,利用小麦秸秆饲养起肉牛。
年,冉标彻底告别了“候鸟”式的麦客生涯,当起了自己的麦客。此后,他的土地种植规模由当初的几十亩发展到多亩,肉牛由当初的几头发展到现在的80头,去年出栏50头肉牛,一头牛纯收入超元,“今年的肉牛行情又是好光景。”
麦客生涯既增长了冉标的见识,又积累了财识,更催生了干识。如今,冉标的事业蒸蒸日上,家庭幸福美满,成为了全村第一成功转型麦客,为乡里乡邻津津乐道。
通讯员:戚武奇兰李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